海尔:收购三洋 全球化战略寻觅多年
海尔终于出手了,其全球化战略在寻寻觅觅了多年之后,这次似乎在倒计时中找到了最恰当的时间与最合适的目标。
近日,海尔执行副总裁梁海山和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副社长本间于青岛在收购协议上正式签字,从这一刻起,三洋电机在日本的洗衣机和家用冰箱业务及其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洗衣机、家用冰箱和其他家用电器销售业务正式纳入海尔。
这一全球瞩目的并购案无疑为处在出口和汇率困境中的中国家电业带来了一股暖意,成为家电业近期的一大热点。但舆论赞同海尔做了一桩划算买卖的同时,也表达出一丝忧虑:一是难以看清和理解海尔在时下从松下手里购进三洋的真实意图,二是担心中国人是不是又一次接到了别人甩掉的“烫手山芋”,还有就是海尔能不能消化得了昔日“家电王国”的老牌企业。
业界对海尔的担心自有道理。国内企业到海外并购,曲折坎坷的多,称心如愿的少,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每一桩并购案都让国人着实捏一把汗。2005年之后,海尔先后加入到竞购美泰克和GE家电的行列,但都是光开花不结果。也许海尔那时的空手而归仅仅是其国外并购的“走台”,因为在貌似各取所需的并购背后不乏陷阱。当PDF风靡世界时才知道CRT已是最后的晚餐,当IPhone和IPad等移动终端为世人带来惊喜时才知道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将大行其道。
相信海尔并非没有遇到卖家,但迟迟没有结果让人感到海尔在并购扩张中过于小心谨慎。上世纪90年代海尔宣称要搞国际化,大谈走出去并在美国建厂的时候,曾让业界感到匪夷所思,因为那时候全球五百强纷纷在中国抢滩,把自己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厂房迁到了中国。当大家都在赚外汇的时候,海尔却硬着头皮花费巨资在世界地皮最贵的东京银座的黄金地段竖起了广告牌,大张旗鼓地创自主品牌。
张瑞敏说,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并不难,难的是你必须一个正确决策接着一个正确决策。眼下的市场不容你有纠正错误的空当。
海尔吃三洋与其他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案例虽形似而神异。首先,海尔这次是“大鱼吃小鱼”而非“蛇吞象”。2010年全球电冰箱市场份额中,海尔、三洋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七,洗衣机排名分别为第二和第六。海尔历史上就有吃“休克鱼”经验,以大吃小已是驾轻就熟。其次,与一般国内企业并购截然不同的是,三洋在上下游资源上对海尔的帮助并不明显。中国制造业正处在产业升级和转型之中,其产业链的短板正是“产业微笑曲线”翘起的两端,在利润薄如刀片的家电业尤其如此。但是品牌、研发、设计与营销很难看作是此次并购中海尔优先考虑的因素。海尔依靠其在电冰箱和洗衣机上的全球研发、设计、营销能力,已一跃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大品牌。三洋连年亏损,业务逐年萎缩,如果其旗下的技术资源真能对市场有吸引力也不会至此。第三,海尔目前高居全球白色家电业首位,在全球拥有21个工业园、27个制造基地、10个综合研发中心,8亿多元购进一个三洋,仅仅就是加大了对东南亚市场的扩张力度,对海尔全球的战略布局的影响不能说大,即使失策也不伤筋骨。第四,安内而攘外,海尔的战略重心更多地移至海外,不失为转移国内压力的上策。在国内冰洗市场,来自美的等后来者的追赶,海尔以往的垄断优势已很难延续。加速海外扩张可谓一举多得,将巩固和扩大国内的领先优势。所以说,海尔这次并购虽对中国家电业影响深广,但选择这个时机来买入三洋风险很小,实谓胜券在握。
收购三洋的意图,海尔也许并不是如今才有,早在2002年,海尔就借力三洋开拓日本市场,二者又成立合资公司并频频合作,直至三洋整体并入松下。一路走来,海尔与三洋惺惺相惜,如此结果也非一日之功。
海尔做事历来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不轻易出手。这次收购也算是开了“杀戒”。相信正谋求服务转型的海尔在三洋身上尝到甜头之后,会加快扩张步伐,将某白电前三位的企业纳入麾下也有可能。
下一篇:重庆移动原老总20年受贿3千万其子购豪宅娶明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