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光卸任首创集团董事长

   任志强之后,地产圈又一名大佬级人物正式退出江湖。

  据北京首创集团网站消息,2015521日上午,首创集团召开集团系统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大会,北京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建春在会上宣布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调整首创集团主要领导的决定:王灏任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晓光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

  现年60岁的刘晓光今年正好到退休年龄。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表示在今年2月份就到了退休年龄,目前正在走程序。刘晓光之前,他的好友任志强也已经从华远退任,而另一名北京知名地产商冯仑也辞任了万通董事长,并一度计划将手头股权转让。目前地产圈年纪最大的在职高管为1951年出生的万科董事长王石,虽然依然挂着董事长的头衔,但其近期似乎很少参与公司的实际运营。

  盘活首创集团

  出生于1955年的刘晓光,曾当过兵。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考上北京商学院(现为北京工商大学)。1982年至1995年期间,刘晓光先后担任过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处长、委员、总经济师、副主任,北京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30多岁就当上北京市副局级干部的刘晓光,当时被认为是政坛的一颗新星,甚至一度曾成为北京市副市长人选。

  1995年,原隶属于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计委和市政府办公厅的17家国有企业组成了北京首都创业集团。这一年,刘晓光调任重建首创集团。

  首创集团是北京市国资委所属的大型国有集团公司。在房地产方面,首创集团主要有住宅开发、产业地产、商用物业、新城镇建设四大产品线。

  首创集团在重组之初,可谓一无周转资金、二无盈利产品、三无核心产业。

  早报记者翻阅过往的资料发现,1995年,首创集团净资产15亿元,涉及多个行业,有100多家企业。有媒体报道称,当时刘晓光接手首创时,最难的时候只有300多万元现金,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而首创之后的路该怎么走,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任何先例可借鉴。

  首创集团在起步时几乎涉足了所有的产业,产业混杂不利于企业管理,而单一的产业不仅风险太大,而且不利于抢占先机。尽管首创集团缺乏周转资金,但好在其管理团队主要是来自北京市计委、财政局、办公厅的官员,这些“下海”的官员多是学金融和投资出身,对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运作非常熟悉。此外,首创集团旗下的公司还拥有大量的金融、投资和产业人才,他们了解政府,知道怎么样利用资源。就是这些人,开始让首创集团逐渐走向正轨。

  对外,刘晓光也从不避讳首创集团作为国企的先天资源优势。他曾尝试对这个大型国企进行所有制改革,想要引美国黑石基金入股,但最终被证监会和国资委叫停。

  任志强的“大哥”

  刘晓光被业界称为“地产行业的金融学家”。1997年到1999年的两年时间里,刘晓光关停首创集团旗下的8家下属企业,并将原来散乱的40多个产业整合为金融、地产、工业与高科技、贸易、基础设施、旅游酒店六大行业。在首创集团发展的第二个五年里,首创证券、首创股份、首创置业相继成立或上市。

  北京地产圈中另一位大佬任志强在刘晓光的面前也只能被称为“小弟”。

  一个有趣的段子是,在2004年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任志强准备对融创集团董事长孙宏斌“放炮”,刘晓光提醒说,“咱们不是说好不批评别人么!”随后,任志强的话语变得和缓起来,甚至颇感委屈地辩解,“我又没有点他们的名字。”

 6B91E8564DA01818AE9975E119F47F2D.jpg

王灏简历:

  男,47岁(19676月生),汉族,辽宁海城人,198711月入党,19907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毕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博士,教授、高级经济师、工程师。

曾任原北京市煤炭总公司三厂副厂长、总公司副经理,原北京市境外融投资管理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董事、副总经理,原北京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董事、副总经理,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正局级)。20131月任现职。

5851.jpg 

刘晓光简历:

  男,57岁(19552月生),汉族,河北定州人,19742月入党,197012月参加工作,北京商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大学毕业,高级经济师。

  曾任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商贸处副处长、综合处副处长、商贸处处长,北京市计划委员会总经济师,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筹备负责人,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上一篇:二重重装正式摘牌 成中国证券市场主动退市首例
下一篇:农房注入海博股份 光明集团寄望缓解转型压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