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总经理郁忠民离职
上海国际集团向上海证券派遣总经理,很可能意味着此前交通银行旗下的交银国际收购上海证券股权的事情放缓
理财周报记者 章青青/上海报道
不久,上海证券总经理郁忠民将离开他当前的岗位,回归到上海国际集团。从2001年以来,郁忠民担任上海证券总经理已有12个年头,接任他的将会是来自上海国际集团金融管理部的负责人龚德雄。
这在上海证券内部已人所共知。3月初,上海证券内部已发文宣布了该消息。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此举背后却蕴含了另一层意思,“这个时间,上海国际集团向上海证券派遣总经理,很可能意味着此前交通银行旗下的交银国际收购上海证券股权的事情放缓,或者说可能性越来越小。”
此前关于上海证券的股权转让,已传出多个绯闻收购方,从国泰君安到东方证券再到平安证券,直到和交银国际达成一致,上海证券股权事项终显露一丝曙光,然而此刻希望却显渺茫。股权的波折,已经明显阻碍了上海证券业务的发展。
总经理郁忠民将被更换
如今,上海证券官方网站高管层一栏中,已新增一名董事龚德雄。如不出意外,他将会是上海证券新一任总经理,取代现任总经理郁忠民,而郁忠民将回归上海国际集团。
“这是3月初的事情,公司内部发文宣布的消息。”上海证券一内部人员透露。这一说法得到了上海证券其它三名人员和一些业内人士的确认。
记者随后联系上海证券办公室相关人员,该人员表示,“应该是有这样的事情,不过还要等程序走完,才能确认。”
据相关人士透露,龚德雄此前是上海国际集团金融管理部的负责人。公开资料显示,龚德雄历任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海证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担任上海国际集团金融管理部总经理,2011年9月,担任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记者从一沪上大型券商人士口中得知,龚德雄此前担任过上海证券的副总经理。
关于上海证券此次人事变动的原因,亦有多种说法。
一接近上海证券的圈内人士称,上海证券仍然带有国企作风,总经理并不好当。“如果郁回到上海国际集团,首先待遇不如在上海证券担任总经理好,另外作为大集团下的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各种事务的审批权限还不如在子公司担任总经理大,自由都会更加受限制。”
据说,郁忠民“爱生活,爱讲笑话,有人缘”。但对上海证券这样近些年内外部关系尤其是外部关系复杂的公司来说,需要很高的管理艺术。
“前两年郁忠民跟其他一些管理层有些理念不合,但是去年开始协调得比较好了,然后一起制订了新的三年规划。”一位接近上海证券核心层的人士称,“他走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海国际集团出了一个新规,满三年一轮岗,这次轮到了上海证券。”
上海国际集团旗下另一子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士表示,“上海国际集团一般每三年都会更换下属子公司的管理层,因为三年为一个审计期,恰好可以考核任职期间的业务情况,这是官方的说法。不过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集团希望派人到子公司去锻炼下,毕竟在集团更多是站在战略层面去考虑问题,需要去实践。”
上述上海证券办公室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上海国际集团内部正常的人才流动。”
上海证券成立于2001年5月,而公开资料显示,郁忠民从2001年开始担任上海证券的总经理。成立大约十二年的时间里,上海证券人事变动并不算频繁,核心管理层多往返于上海国际集团和上海证券内部。
上海证券现任董事长为祝幼一,其在2012年初上任的,而此前上海证券董事长一职悬空已有多时,期间由上海证券副董事长、总经理郁忠民代行董事长职务,郁忠民一直是上海证券成立以来的核心人物,“祝幼一今年已经60岁了,到了退休年龄,他在上海证券内部已经是个边缘化的人物。”
郁忠民去职后,其职能一分为二,龚德雄接下总经理,副董事长一职则由党委书记朱学华接任。
交行打擦边收购无进展
上海证券换帅的背后,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可能蕴藏着另一层意思。
“如果交银国际收购上海证券进展顺利,那么上海国际集团在此时向上海证券派遣管理层人员终归是不恰当的做法。”沪上一业内人士分析称,此举可能意味着交银国际收购上海证券的事项进度放缓。
另一金融圈人士表示,现在还看不到可能性有多大。
上海一大型上市券商人员则称,“根据监管部门混业经营的要求,交行不能直接入驻上海证券,旗下交银国际收购上海证券,相当于打擦边球。”
上海证券主要有两大股东,上海国际集团和上海国际控股的上海国际信托,两者分别持股66.67%和33.33%。2011年3月,理财周报记者获知,交通银行旗下交银国际将入驻上海证券,成为其控股股东。
当时的方案是,上海市方面拟将上海证券66.67%的股权划至上海市国资委,再由国资委向竞购企业出售,上海国际集团控股的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持有的33.33%股份仍保持原状,当时交行旗下交银国际最有希望竞得上海证券控股权。
据悉,交通银行竞购上海证券控股权的方案已上报国务院,但由于国务院对于交通银行综合性经营的大框架还未形成一致意见,因此收购上海证券方案目前亦未获批。
而在交行201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董事长胡怀邦则表示,交行竞购上海证券股权事宜“正在推进”,尚无可以公布的信息。
当时上海证券的大股东上海国际集团控股和参股的券商共有6家,分别是国泰君安、上海证券、海际大和、申银万国、中银国际和爱建证券。根据证监会“一参一控”的政策要求,上海国际集团需进行整合。
按证监会“一参一控”的要求,一家机构或者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机构参股证券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两家,且一家控股,一家参股。
据了解,当时上海国际集团敲定的方案为控股国泰君安,参股上海证券,其余券商悉数出手。而目前,上海国际集团通过用申银万国股权和汇金公司持有的国泰君安股权置换,已获得国泰君安控股权。
“上海国际集团转让上海证券股权。首先,上海国际集团并不缺钱,也不是为了套现,另外上海证券资质不是特别差,也就是说,它当时之所以要转让主要是为了达到证监会对证券公司规定的"一参一控"的要求。”
“不过现在,"一参一控"要求其实已经淡化了,没有当初监管得严格。”上述接近上海证券的人士分析道,其原因与监管层的人事变动有关。“那么上海国际集团转让上海证券的动力和意愿自然不如当初强烈,交银国际收购上海证券的可能性则越来越小。”
而另一大型上市券商的人士则认为,交行通过交银国际收购上海证券是打了擦边球。“《证券法》规定,国内金融行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在现行法律法规下,除非国家另有规定,商业银行是无法直接取得A股承销牌照和保荐机构资格的。目前,我国有共6家商业银行存在直接参股证券公司的情况,不过这些都属于"国际另有规定除外"的情况。交行通过交银国际收购上海证券是打了擦边球,有触犯政策的嫌疑,监管部门审批上有压力。”
理财周报记者致电交通银行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办公室层面还未听说交银国际收购上海证券有新进展。同时,上海证券办公室人员也表示,“目前未听说有新进展,主要事项还是上海国际集团在负责。”
股权波折转让
交银国际出手,本以为上海证券股权有了眉目,不料却迟迟未有进展。细数上海证券股权转让事宜,可谓是波折不断,命运多舛。
上海证券和国泰君安都是上海国际集团的子公司,然而为换得国泰君安控股权促进其上市进程,上海国际集团只能对上海证券忍痛割爱。
据悉,此前共有6家公司竞购上海证券股权,包括两家央企、两家民企以及两家非上海本土企业入围竞购上海证券,其中有中国人寿、交通银行和上海复星集团等。理财周报记者曾获知国泰君安、平安证券、东方证券都先后进入候选名单,后皆因各种原因没有谈判成功。
“首先,在三家竞购券商中,平安证券毕竟不属于上海当地的券商,而上海市政府更青睐于本地券商,不希望把本地金融资源交给外地券商。另外,平安证券收购上海证券,增加的主要是营业网点,其它方面意义并不大。”上述上海大型上市券商人员说道。
“东方证券主要是因为价格问题谈判失败,当时说法最多的是,国泰君安来收购上海证券。但如果这样的话,上海证券便成为上海国际集团的三级企业,股东没有改变,收购效应不明显。”
经过竞选,交银国际最终击败其它对手,和上海国际集团达成一致,相关方案已提交大约一年半时间,却未有新进展传出。身处波折的上海证券各项业务明显受阻。
海际大和拖后腿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已有66家券商公布了2012年年报。上海证券(合并报表)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7.13亿,暂时排名35位;实现净利润3664.84万元,排名51名。一直以来,上海证券的业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鲜有起色。
2009年至2011年,上海证券(母公司)总资产分别为195.07亿元、141.33亿元和102.88亿元,分别排名26、40和41名,排名连续下滑;营业收入分别为18.95亿元、14.65亿元和10.27亿元,分别排名31名、37名和36名;净利润分别为8.39亿元、5.68亿元和2.83亿元,分别排名31名、31名和27名。
其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排名下降较多,2009年至2011年该业务净收入依次为12.63亿元、9.09亿元和5.48亿元,排名逐渐下滑,分别为36名、39名和44名。
资产管理业务则是上海证券的短板,目前上海证券共有3款产品——“上海证券理财1号”、“上海证券现金添利”和“上海证券普天并购”。
截至2013年3月15日,“理财1号”今年以来回报率为12.7%,虽有起色仍无法弥补此前的亏损,该产品一度亏损高达六成,如今亏损48.36%。而“现金添利”和“普天并购”则是今年3月刚成立的产品。
在上海证券的业务版图上,最值得关注的是其子公司海际大和,成立多年来,鲜有盈利。
2004年11月,海际大和正式挂牌运营,上海证券与日本大和证券分别占注册资本的67%和33%。2005年4月,海际大和被注册为保荐机构。不幸的是,同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新股发行、增发、配股等主要承销业务悉数被临时叫停。
直到2007年,海际大和才获得一单债券承销业务,然而在IPO和再融资领域却一无所获。直到2010年1月,海际大和终于获得成立以来的第一单IPO业务。成立八年多,海际大和所做项目屈指可数,业绩自然不理想。
除了2010年实现净利润82万,海际大和多数年份均亏损。2006年至2009年,海际大和每年亏损509万、2338万、619万、2681万元;2011年净利润再次亏损2193万元。
郁忠民曾表示,对于中国本土的证券公司,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是必然的选择。也有说法称,上海证券和日本大和证券曾讨论过海际大和是否要继续存在的问题。
上海证券办公室人员表示,“目前海际大和还按正常运营,如果新总经理上任后有新的战略想法,一切再论。”
下一篇:观致汽车董事长郭谦:“车的造型是一切的载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