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青杨:从中韩之争看韩国人的品牌思维
12月12日,一则“中国渔民刺死韩国海警”的消息不仅让韩国炸开了锅,也让韩国人对中国的对抗情绪不断升级。其实这只是个案,无需放大到国家层面来处理。中韩两国更多的是“文化之争”。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似乎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也许我们在愤怒韩国人“不要脸”的时候,在感叹“盗版”为何胜过“正版”的时候,也理智清醒的看看韩国人是怎么想的?韩国人有怎么样的品牌观念?其实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
韩国人的品牌意识
韩国,总人口5千多万,主要为朝鲜民族,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这么小的国家,资源匮乏,特色稀少,靠什么来丰富自己的品牌形象呢?韩国的品牌战略就是借助外物来完善自身,最终将外物变成自己的。是的,韩国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国家,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于是不断向其他国家学习,甚至到了超越该国家的程度。
在传统文化保护上,比如在传统节日上面,像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重要性节日,都被韩国定为全国最重要的节日,每年一到这些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而在中国,这些传统节日似乎被人们逐渐淡忘,端午节变成粽子节,中秋节变成月饼节,反而对圣诞节、万圣节这些西方节日特别积极。韩国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而且做得比中国还要好,保留的更完整。
在文化营销上,韩国人更是不遗余力。韩舞、韩剧、韩服等如今在国内己经成为了时尚和潮流的代名词,我们似乎都忘记了,不论是韩剧中的儒家传统文化,还是韩服中的汉唐遗风,韩国人对我们自己的文化,竟然保护的比我们还好。韩国不仅将自己的品牌形象塑造得很好,他不仅塑造了深厚的品牌内涵,而且以实际行动来提升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商道》自2000年在韩国问世,仅两年多的时间里就使发行量突破了200万册,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也迅速占据畅销书榜,形成亚洲文化圈的《商道》热。虽然是一本韩国小说,却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含了众多中国历史典故以及大量中国文人、哲人的经、诗、礼、禅、德等多方面的睿智哲理。
韩国人对品牌注册的重视
看看韩国人都做了什么:
2002年,申报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申报失败。
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申遗成功。
2006年10月,一篇在网上流传的《韩国史》地图将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划入古代韩国版图。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甚至有韩国学者“考证”认为,神农氏和李时珍都是韩国人。
2006年10月,韩国在德国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申遗成功。
2007年3月,韩国历史剧《朱蒙》,丑化中国,美化韩国。
2007年6月,某韩企声称豆浆是韩国人所发明,更引韩剧《大长今》画面将之称为“韩国国饮”。
2007年8月,一部名为《蚩尤天皇》的韩国历史小说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 chī yóu )追溯为韩国祖先。
中国是申报“非遗”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但在申报国家级“非遗”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非常重视,财政投入上不计成本,然而一旦申报成功,后续的保护工作雷声大雨点儿小,多数把非遗项目视作经济开发利用的肥肉,而不是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传承。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非遗”的初衷大相径庭,也引起了很多评委的反感。
中韩品牌意识: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对比
前不久,中国媒体有关“风水申遗成韩国家项目”的报道引发了中韩网民的激烈争论。中国网民表示:“韩国先是抢走中国的端午节,现在又要抢走风水地理说。”中国网民称:“中国风水地理说是从中国的伏羲氏开始传承下来的,现已有约1万年历史。而风水说只是到明朝时期才传到韩国的。”对此,韩国网民反驳道:“在中国本土上很难寻到风水地理说,而在韩国无论是居住、坟庙,就连选举文化中都渗透着风水地理说。”
如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的继承人已经被“与国际接轨”和“全球一体化”给同化了。老祖宗讲究礼乐射御书数,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个礼字。礼节是一个民族野蛮还是文明的重要标志,没有礼仪就没有生命的庄重和人性的尊严感。古人一行一坐都有礼数可循,仅见面礼就有“揖”、“揖让”、“打拱”之别。可是现在中国人连婚丧嫁娶都没有一个庄重正式的仪式,搞得中不中洋不洋,如此不伦不类让人觉得滑稽可笑。现代教育也没有一个专门的礼仪课程从而让年轻的一代没了礼数的约束个性解放得不知廉耻,生活混沌得没有道德。
再来看看我们的服饰。韩国人和日本人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我们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而我们中国占大多数的汉族呢,出则西服领带入则牛仔Tshirt,我们的民族服装在哪里?有人会说旗袍唐装是我们的传统服装。其实根本不是,旗袍是发源于满洲的旗装,唐装只是类似马褂的胡服。汉族的传统服装是飘逸闲适的汉装。可悲的是这种服装现在只能在影视作品里看到了。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华民族我们可以拍着胸脯骄傲的说我们有几千年的文明。可是现在我们仔细想一想这几千年的文明我们还剩下多少。先瞧一瞧我们过的节日吧:元旦、春节、妇女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国庆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除了春节还有哪一个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现在国人们又开始过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之类的洋节,对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一点也不感兴趣。现在还有谁记得上巳节、寒食节这些传统节日?
一个世纪以前,同为东亚文化圈的日本,走出了一条“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的道路,打破了马克斯·韦伯“儒教和道教文化背景下无法走向现代化”的文化宿命论。尽管我们深受日本带来的灾难,这灾难仍然促使有识之士反思我们的全盘西化方针,重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近来,发展势头咄咄逼人的韩国,在申遗问题上表现出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宝爱心态,更应该加深我们在这方面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韩式申遗狂潮有利于提高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反倒成了一次针对我们自己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从品牌保护和建设意识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应该向韩国人学习,尽管两千年来他们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学生。(文/风青杨)
下一篇:林伟贤:资源整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