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烈夫:知止而后有定

  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开篇就讲“止”,而且内涵非常深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意是说: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当然也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所得)。

  何谓“止”?止,就是克制、节制,与领导者的“十大德行”中的“节”有相似之处。《易经·节卦》上说,节的上半卦为水,下半卦为泽。二者合在一起,就表示:水流入泽内,有节制的作用。因此,作为领导者,应制定礼节制度,注意礼仪修养,以节制自己的欲望,以德论行,节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不逾矩”。那么,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又该怎麽样来遵循“止”的原则?如何来践行“止”的大义呢?笔者试提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止言。孔圣人早有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还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止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是言不可随便。止言不等于啥都不说,更不是装聋作哑,而是不要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情景地随便说、随便谈、随便聊、随便议论。其二,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就是智的意思。他告诫我们,聪明的企业领导者是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才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话不必多,但要中肯,更要言简意赅。而那些话多的人往往就是思考的很少的人。因此,企业领导者在情况不清楚的时候,最好“不言”,如果要发言,则必先知;在原因不明或者暂时没有对策和措施时,最忌抢先发言、勉强发言,要发言则必先思。其三是“行不言之教”。老子的这句话告诫我们:企业领导者不只是宣传鼓动者,还应带头执行条例和制度,不但要抓好贯彻落实工作,还要注意“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您的行为就是“不言之教”。

  第二、要止行。止行不是不做事,而是要对所管的人、事、物等分出个轻重缓急来。《练兵实纪杂集·登坛口授》中说:“如竹之有节,节节而制之,以一管十,以十管百,以百管千,以千管万,以简驭繁之法也。”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当效仿竹子这种中间空虚但因有节而直立数丈所不屈的风格,抓住少数的环节——竹子的节,对于其他部分则不要事事涉足——节之间的部分是空的。

  第三、要止欲。欲有两大方面,一是物质欲,二是名誉地位之欲。戚继光曾说过:“功名利欲,与心为敌无异于寇,能剿外寇却不能攻心寇,不可省焉!”他进一步说:“去外寇易,去心寇难。”应当承认,人有欲望不但正常而且天经地义。但是,欲望绝不能过了头。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他还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因此,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当淡化物质欲和名利欲,这样才能打破心灵上的枷锁。另外,还有一个欲就是色欲,更应止行。

  第四、要止怒。老子说:“善战者不怒。”又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为什么领导者一定要“止怒”呢?还是《孙子·火攻》中说得透彻:“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也就是说,怒了之后可以转为喜,愠了之后也可以转为愉悦,但是,国家灭亡了却不可以再兴,人死了也不可以再生。于是,我们可以说,企业的领导者经常发怒,可能会以企业的利益甚至是命运做代价。止怒不等于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发怒,只是说要在怒和不怒之间找到一个更为合适的“度”。

上一篇:盖烈夫:如何面对裁员
下一篇:茅台酒啊,请不要“耍酒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