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孙子兵法与虚实
孙子兵法与虚实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战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凡是先到今战地点者等待敌人者,安逸有安全,比敌人晚到今战地点者,疲劳又危险。 所以,善于用兵的掌控对手,而不被对手掌控。 为什么先到优,后到劣? 先到为主,后到为客,主易客难也。 彼来攻我,则我为主,彼为客,主易客难。 先到者优势: 1、比对手有更多时间做准备工作 2、抢占有利地形 3、免除长途行军之苦,不致于消耗战斗力 4、没有后补给的顾虑,因物资就在家里 后来者,则相反,所谓守易攻难,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十倍可围城,五倍可攻击。在你先到达,以逸待劳,只要二则就可当五则了。。。。。。。。。。。。 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 以老趋逸转换为以逸待劳: 举例:招聘为以劳趋逸,待培养(准备工作)——以逸待劳 后者:无法预先准备,只能见机行事,失敌于先机。 先者:制订游戏规则,后者,只有按这个规则进行了!(给他一个非玩不可的理由)。。。。。。。。。。。。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自至:自投罗网,不自觉的受我控制 利:狭义为物资(有形)马、牛等;广义为形势(无形)优势 不得至:不敢来,过不能来 害:实质坏处或形势劣势。 任何文字意义都有一些狭义现象,原因很简单,任何文字都可以结实成很多意义,故,学习孙子兵法不要受文字狭义性拘束,要放眼远阔,触类旁通,才能学活,因而受用无穷。 趋利避害:人的天性,同时这个天性也是人类续延生命最大的动力,正因为如此,所有的人际互动,利是最佳驱动济,也是最佳调和济。。。。。。。。。。。。。 任何事物,任何人都脱离不了(人性永远趋利避害),无论军事,商场,政治,职场。。。。。。。。。。。。。。。。 成与不成的关键,只有一个:利够不够大? 举例:林尚沃送礼(要全国人参销售权利)将空白银票送出去。。。。。。。。。。。。。。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敌人休整得好,让它疲于奔命,敌人粮食未充足,让他饿着肚子待粮求援,敌人不动如山,让他自己来受死。 安逸,饱食,安定——代表有准备,有实力——实! 奔劳,饥饿,被迫应战——代表没有准备没实力——虚! 前者:虚为实,后者,实为虚(无论多么强大也如此) “为何大企业脆弱”???? “为何小企业艰难”???? 优势问题。。。。。。。。。。。。 如果双方对其的情况下,一定要先把对方搞弱,一当搞弱对方以后,任何情况都发生了变化。 以虚击实,一战而胜。 例:吴国攻楚:吴王阖闾问伍子胥,伍说:楚幅阔,人多,为大国,但最大怕“乱”(动乱易变化),我们出三支部队,甲去攻击,待楚军来战时,我撤,他也撤,此时,我乙队去攻击,他又回战,我乙队又撤,他也撤,此时,我两队再去攻击,他又回战,我丙队又撤,他也撤,此时,我甲、乙、丙三队一齐攻击(疲兵战术)让其以为“假”待三支军队一出时,攻其无备,定为胜。。。。。。。。。。。。(敌夫则劳之) 例:隋末,天下乱,李密与宇文化及开战,李密知宇文化及兵多,战将广,而却粮食不足,就假日害怕要归降宇文失去戒心,士兵大吃大喝,粮本少,此时皆无,而李密却不投降,最后士兵,投李,跑。。。。。。。。。。。。。。。。。最后宇文化及只好退兵(饱能饥之) 例:(三国,魏司马义攻打辽东叛将公孙渊),司马来到辽水,发现叛军在此设下重兵,试图阻止大军前进,司马并不强攻,而是绕过辽水,把大军开想襄平,部将都很纳闷问:已看到叛军主力而不攻,若有其它二心之臣有样学样,怎么办? 司马义回答:这是叛军的诡计,现在大军在这里,在巢一定空虚,我不和其正面开战,而去打它老窝,看他出不出来与我打。 结果:叛军一看司马义去打了老窝,急了,出兵来迫,这一来,主客顿时易位,大败,辽东叛乱平定。 (这为:安能动之)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我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用兵的最高境——变幻莫测,敌看不出我方兵势,找不出破绽——无形。因为无形,故,尽管有间谍潜伏于我方内部,也看不出我方图谋,不管敌放的智谋多高,也对我无计可施。 无形胜有形——有形胜无形 灵活用兵,无形似有形,有形似无形。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形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用兵的基本原则,女象水一样,水的本质,顺应形势,避开高点,而往低处流,避开敌人的强点,全力攻打弱点。 水: 1、在低地变成水滩 2、在连绵不断的低地势中,变成河流 1、在连绵不断的山谷中,变成激流 2、在水杯中形状象水杯 3、在茶乎中,形状像茶壶 4、在任何物体中,像任何物体 真正的用兵行家,从水的特性去思考用兵之道,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对手,什么样的阵势,他就是能固着对手的特性。弱点,找出适切的因应之道,予以痛击,因而制胜。 就像水一样,因着地势的不同,江聚成各种不同的水流,用兵之道也一样,顺应敌人的特性与弱点,找出胜机而制服敌人。 所以,用兵之到并没有一定的法则,就像水永远没有一定的形状般。能够因敌制宜而取得胜利的人,就可称之为神奇! 兵势变化像水一样,决没有定规,就好象金、木、水、火、土般相生相克;春、夏、秋、冬会不断循环,太阳会起会落,月亮有阴晴圆缺一般。 结:不同的时空,不同的阵势,不同的敌人。。。。。。。。。。 无论多盛总会转衰,无论多实总会转虚。。。。。。。。。。。 用兵之道,因人制宜,因利制权,顺势借势,灵活变化。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打对手不知道救或者完全救不了的地方,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动突袭进攻。 趋:奔赴——无奔赴——无准备——虚——弱 有准备——实——强 总结:当敌人安逸时,就劳之;饱时就饿他;安全时,就动它——弱化对手策略。我比你强七八分,不一定全胜,只有十分一赢。 行军千里而不疲劳,因为一路上无有敌人阻击,干扰的缘故。 例:下象棋,谁会不去阻挡过河的兵马?兵临城下,仗如何打? 但是,又为什么会有无人之地让敌人长驱直入呢?道理就是,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例:让你知道从哪来,但,在我还未到时,你已经派人埋伏伺候,还没到决战地点,不但损兵折将,还贴误战机。聪慧如孙子当然不干,纵使让你知道我大军将至,但就是不让你知道从何而来,甚至让你误以为我根本不会来,因而疏于防备,就可以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打你个措手不及。 例:三国邓艾(钟会)从吾人之地进军逼将蜀国,魏大将钟会在剑阁与蜀大将姜维决战,而邓艾却悄悄地从阴平进入山区,直扑蜀都“成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天下皆知,就因为蜀道难,所以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从山区进军,根本无人防守结果。。。。。。。。。。。。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 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攻击而能取胜,因为攻击敌人的弱点。 防守而使敌无法得送,是因防线坚强,敌无计可施。 所以,善攻击者,可以让敌不知如何防守 善于防守者,可以让敌,不知如何攻击。 微妙啊微妙,根本无影无踪,神奇,根本无声无息,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微:隐匿,隐藏,精深,奥妙 无形:就是没有兵行——不知搞什么名堂一仗如何打?神龙不首,不尾,都不见。。。。。。。。。。。。。。。 现实当中,做到无形,太难! 可以理解为,什么都看到了,就是搞不懂什么意思! 其实有形,看似无形,实有形,虚无形。 神:神齐,神异 无声:也是不可能,三军人马如何无声? 喻为:天下明日者无法窥其形之微 天下耳明者无法听到其声之神 有形者至于无形 有声者至于无声 例:形兵无形全胜(拓跋圭——慕容宝决战) 1、慕急于回师,日夜兼程——如何?劳顿,疲惫,无防——弱势,拓发动奇袭——如何?措手不及——全军覆灭。这是“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2、慕率八万大军攻拓——“拓”不若则能避之,少则能逃之,躲了个无影无踪,找不到拓,大军无法与之决战,这是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3、当拓采守势时,慕连个边看不到,摸不着——无形,当拓攻击时,更是神不知鬼不觉,天兵神将——无声。当守时——无形,当攻时——无声。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 攻击而能使敌人无法防御,是因为攻击了敌人的弱点,撤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击,是因为速度极快,让敌无法追赶。 避实击虚: 例:刘邦擒韩信 刘邦称帝以后,有人上书搞楚王韩信将造反,刘邦开会研究,诸侯主将攻打韩信,刘邦想:韩信何人?打不是好玩的,就问陈平,陈平反问刘邦:有谁还知道韩信将反之事?刘:除了这些人之外,无人知道。陈:汉军——楚军对比如何?刘:楚强,汉弱。陈:将领如何?刘:比不过。陈:既然,兵不如楚,将不如韩信,又要兴兵攻打,这是自找死路,现韩信还不知有人检举他,陛下不妨假装出游,并宣布将左陈地大会诸侯,楚与陈很近,韩信一定会来迎候,等其一到,派一力士将其拿下。刘邦听从陈平之计,结果拿下了韩信。 结:想用武力结束韩信那是妄想,根本不可能,但,一个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好的政治家,甚至是白痴政治,“这为冲其虚也”,陈平就用韩信的政治弱点,将其拿下,不费一刀一兵,结束战斗,最高明做法。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昼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乘其所之也。 当我想决战,敌人虽然垒起高垟深掘护城壕沟,摆明了,采取坚城顿守之势,却又不得不出城与我对决,是因为我攻打了敌人非就不可的地方。 功其所必救——重要战术——孙膑:魏与赵,魏与韩 现实又如何呢?——顾忌:需求,必需 当我不想战,摆明了防守阵势,使敌人不能或不想与我对决,是因为隔绝了敌人的进攻之道。 乘:隔绝,背离 我不想战,就是我没有准备或处于劣势,开战不利,这时候,只有诡道欺敌,让敌人认为不宜打,不能打,否则,将吃亏上当,干脆自己行兵而退。 例:乘其所之李广,素来胆大悍勇,一次,代100多人在草原打猎,突遇数千匈奴之兵,兵士大慌,回头想跑,李广说:我大军远在数十里之外,凭我们一百多人,要是逃跑,必会被匈奴追射杀尽,不如败明了不走,让匈奴以为这是诱饵,就一定不会攻击我们。 于是,不退反尽,一直到匈奴兵二里之处才停下来。非但如此,还下马休息。。。。。。。 兵士吓坏了,问:如对方打过来,我们连跑都来不及了,李广说:对方以为我们会逃,我们反而不逃,干脆下马,让其相信我们不会逃,匈奴迷糊了,什么意思?不敢进攻,双方对峙,李广还叫人叫阵,还射杀一名匈奴兵,李广越不把对方当一回事,对方越不敢放马过来。这样从白天到傍晚——半夜,匈奴越发感觉其中有事,于是,悄悄地行兵退去了。。。。。。。。。。。。。。。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而为一,敌分而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则我之所与战者,约矣。 形人:动词,意为让敌人现兵形。 无形:形容词,意为没有兵形。 专:专一,意为意志集中——力量集中——代表有节奏——强! 分:分散,意为意志分散——力量分散——无攻守节奏——弱! 我专为一的一指的是意志专一,力量集中,为众,为强! 敌分为十,十种意志,力分为十,为寡,弱,以十攻其一的十是十分力量,一则为一分力量,以十攻一,以十分力量攻其一分力量,即为以众击寡。 约:少——少即为弱!能让敌人现出兵行,而我行兵无形,这一来,我专一,敌就分散。 办法:已我之强击敌之弱,问题是对方不动时怎么办?想办法把他调动起来,动中找弱点,伺时以攻之。 反过来,我方不动!不论对方如何引诱,就是不露形际,不让对手有机会从我们一方就会强大(专) 而敌方就会弱(分) 我专一,意志统一 故分散,意志分散 专一:代表拥有十分力量 分散:代表拥有一分力量 以专敌分,十分攻打一分,以众击寡。 只要能以专一对付分散,不管对手兵力有多少,那就一定少! 例:以专敌分,努尔哈赤,萨尔浒大战胜。 明朝十万兵分四路,主力三万(主力西军) 其余三路二万。 努尔哈赤:八万兵分三路,主力六万(主力西军) 十比八——变成六比三 优势全无——败! 我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之所备者多; 敌所备者多,则我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已者也。 与战之地不可以只是理解成为会战的地点。 战:攻击,决战 多:防备多,不是兵力多 地:位置或某一地点。 我想攻击敌人的哪个点,不让敌人知道,敌人不知道我要攻哪个点,就会处处防备,因为防守多了,兵力就分散,一会弱,这一来 ,我就可以众击寡! 结:弱化敌方,增我方之长,自己无形,对手现形,弱点自现。对手不知你要攻击何方,迷迷糊糊,心慌意乱,干脆处处守着,这一来火力分散,战力自然削弱,选一个点攻击,再强也弱——攻击一点,各个击破! 让敌人不知道我要攻哪里,所以,守哪里都不对劲。若全力守前方,后方就空虚;若全力守后方,前方就空虚;若全力守左方,右方就空虚;若全力守右方,左方就空虚;片面性。 若四面八方全守,四面八方全空,这一来,战力就弱化。 所谓寡:就是处处都防守的一方。 所谓众:就是使人处处防方一方。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我度之,越人之兵随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知道决战地点,决战日期,即使远在千里,也可从容前往会战。知决战地点:就可预先探测会战点的天候,地形,利用地形打败敌人(以逸待劳)提高胜算。 你知道——对手不知道,例:孙膑对庞涓马陵之战 事先不知道会战地点,不知道会战日期,等于蒙着眼睛打仗,完全被对手主导形势这样一来,就惨了,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不能救左翼,前方不能救后方,后方不能救前方,更何况前后,左右——距离,近的几里,远的几十里。 例:孙膑打魏就赵,而庞涓在京都将被攻击的压力下不得不从原来的主战场撤退,回兵京都,这已经从主动转化为被动,因为对手在远方等着你,不但以劳对逸,而且什么也不知道——悲剧——无危机——被轻易的调动而不知危险已经来临! 任何事物无不如此!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之有余不足之处。 在“形”中所讲为“胜可知,而不可为”,在虚实中又成了胜可为! 注:形,是基本条件问题,你可以建立自己的基本条件,敌人也可以。但你不可以让对手不建立基本条件,你英明,对手也英明,你根本不可能期待对手不英明,故,胜可知,而不可为。 注:不能一厢情愿! 但虚实之中:敌我之间他虚你实的互动,以及以实击虚的战略概念,若能透过有效的虚实战术,则,胜利当然也就可为了! 胜利即是可以造成的,则对手兵员虽多,也可以使他无法与我争战,胜可为,敌虽众,可使无斗! 策之而知得失计:开战之前,策划,策度,敌我双方的强弱虚实,作为决战的指导纲领。 张合(司马郭准推荐)夏侯渊兵败身亡。 两军汉水对峙,郭准推荐举张合为将后撤让刘备过河,刘备而不敢过河了。。。。。 如在汉水边上刘阵倒体现害怕,撤退反而让敌方感觉有什么不对头之处。。。。。。。。 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作:(做工)做任何使敌人现出兵形的作。 如:激对方,让其有回应,现兵形,兵势,权变,破敌。 例:坚壁不战司马义退孔明。。。。。。。。。。。。。。。 在诸葛孔明说:宜动不宜静,速战速决 在司马懿说:宜静不宜动,坚壁不战。 两个高手对决,不输不赢。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形:现形!我方现假形兵其敌,让敌方从生地入陷死地,或是没法调动敌人,让敌方现出兵形,从兵形中找出致敌于死的弱点。 角之而之知有余不足之处 角:测量,如何测量呢?未开战之前,先现察敌人兵形,或小打一场(接触一下),目的——强点在哪——弱点在哪——因应权变——避实击虚。 虚实
下一篇:张恒:蜘蛛和蝎子的爱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