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由于许多社会经济、金融、管理乃至军事现象等等都被一些人用“制脑权”三个字解释,就有一些人望文生义,说这个名词是由美国人最早提出来。这无非是为了告诉大家,只有美国人才有资格创造新名词。混蛋逻辑!还有人说,“制脑权”理论是由某某将军最早提出来的,完全是胡说八道。
告诉大家一点:制脑权理论不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因为最早提出“制脑权”理论的郑友林是中国人,不是美国人;制脑权理论也不是由某某将军提出来的,因为最早提出“制脑权”理论的郑友林是一位金融专家和实干家,不是军人,更不是将军。如果你们认为这个概念非将军提出不可的话,那么,你可以把作者看成是2500年前的大将军,因为作为一个实证思考者,我宁愿生活在那个时代。
2000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制脑权》专著,专著作者是郑友林。新华出版社介绍,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全球技术、经济、金融和市场变化最新动态的阶段性成果。作者根据所掌握的大量事实,经过长期比较研究,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检索互联网上有关各个专题的最新资料,以独特的视角,研究21世纪人类面临的人才问题和相关问题。作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制脑权”概念,即在全球的经济竞争中,掌握了知识与智慧,人才与速度,就掌握了“制脑权”的机遇,从而就可以在竞争中获胜,创造财富。对于进入21世纪的人类而言,了解争夺“制脑权”这样一个既成事实,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刻不容缓。
其实,出版是2000年,在此之前,笔者早就提出了这个概念,在自己的专著中明确地提出“制脑权”这个崭新的名词。否则,出版社不会对我的专著感兴趣。正因为这三个字包含的庞大的信息量和对众多复杂现象的高度浓缩和该名词对这些现象强有力的解释能力,才深深打动了新华出版社经济部的主编。
之所以要重申这个过程,是为了澄清事实,防止一些人浑水摸鱼,或者某些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之下,看到一些错误的说法,以讹传讹、张冠李戴。更是为了防止不法之徒窃取本人的思想成果,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声誉。
上一篇:
郑友林:制脑权理论的应用——人才战略
下一篇:
郑友林:商业模式创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