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贤龙:最厉害的武器,叫间接路线
在任何一种形式的战争、争斗、竞争中,都会出现一类奇怪的胜利:并不是武力最强大者获胜,反而是“少胜多、弱胜强、蛇吞象”。这样的战例中国古代不缺少,西方(欧洲)古代不缺少,近现代史更不缺少。
1929年,英国军事理论家B.H.利德尔·哈特发表了一本战争史研究著作,书名是《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1941年再版时更名为《间接路线战略》,中译本名为《战略论:间接路线》)。
书中通过对欧洲从希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历次决定历史面貌的战争分析,得出了一个不同于一般战争胜负论的观点:许多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和战役,都是采取“间接路线”的方法取胜的,并不是武力的胜利。
什么是“间接路线”?
比如,避免向坚固阵地作正面突击,尽量从翼侧迂回以猛击敌要害地点——侧翼进攻,拿破仑的拿手好戏。
采取欺骗和迷惑敌人的方法,诱使敌人在兵力部署和作战行动上犯错误——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威胁敌补给系统和交通线——曹操决胜袁绍的官渡之战。
上述还只是战术方法上的间接路线,间接路线最重要的价值是战略层面,哈特对间接路线战略的定义是:战略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寻求决战,而是要尽量削弱敌人的抵抗能力,破坏其稳定性,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从而以最小的军事消耗和最低限度的损失使敌人屈服。
看到这个定义,让人想起《孙子兵法》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全争天下”等战略思想。
哈特的“间接路线”,更加清晰地阐述了这种战略的内涵:在作战中避免与敌人作直接的硬拼,而是采取各种巧妙的方法,力求出其不意地打击和震撼敌人,使之惊慌、动摇,在心理上和物理上丧失平衡。其结果,敌人不是自动崩溃,就是在会战中轻易被击溃。何种时机采用何种方式无固定规律,需灵活掌握,一切均以破坏敌人的稳定性为准则。
显然,间接路线战略的核心或精髓,是在决战之前或达成决战的战略目的前,让对手丧失正确的判断与战略部署能力,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战略“扰动”能力。
孙子曰: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由此可见,间接路线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不仅是独立于武力之外的战斗形态,而且是决定性战役或战争的决定性力量。
军事能力(武力)如果缺乏战略意志与战略部署,“兵力”不过是一个虚壳。亚洲第一海军的北洋舰队,覆灭于日本联合舰队,并非简单军备、军力对比的问题。
理解了间接路线战略,探讨一下中国近代战争尤其是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对外战争都以失败告终: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对外战争中输得最惨的三场战争。前两场战争间接断送了清朝政府,后一场战争间接断送了国民党政府。
改变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战争,都与日本有关。这个事实如果不去问一问“为什么”,很难对历史包括当下有正确的判断。
这个问题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述,就会容易理解:中国近现代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多次地缘战争与非地缘战争,为什么只有中日战争对中国影响最大?
原因并不复杂,庚子之变的新老列强里,日本是从丰臣秀吉时代起,就将侵占中国领土作为国家战略的唯一国家。
从十七世纪末起,日本就在集聚寻找侵占中国领土的能力与机会,到十八世纪,日本找到了侵略中国的跳板——朝鲜。自此之后,日本历届政府,都制定了通过朝鲜事件与中国开战,最后霸占东北、控制中国的战略。
于是,日本人开始向朝鲜不断派兵、移民、加强贸易、搜集情报、培养“友人”、离间朝鲜与中国关系(扮演正义的角色)等。
对中国,更是展开前所未有的情报搜集战,从政府到机构到个人,“大和爱国者”们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以各种友好合法的形式,近乎疯狂地采集、搜集、整理中国的各种情报,不仅限于军事情报,举凡地理、人口、经济、文化、名人等各种社会信息。仅以现存“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搜集的中国档案,其详细细致程度,足以让中国人汗颜(详见凤凰大视野纪录片《喋血——中日谍战大揭秘》)。
甲午战争前,日本对于清朝、北洋舰队、电报密码及交战区域驻军等情报的搜集,几乎达到了比清政府还详尽的程度(可阅读雪珥《绝版甲午》一书)。
国内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涉及到了政治、军力、战术等多层面内容,但总体是两派观点——武器不敌论与政府腐败论(包括汉奸论),却都没有从间接路线的视角,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长期“战略扰动”:再重复一遍,间接路线战略的核心,是通过非军事的战略行动,影响敌对国的战略意志,准确地说,关键领导集团(或将军)的战略判断。
在麻痹了敌对国的战略意志之后,日本人实施其战略计划的方法是“不宣而战”,同时又为各种不宣而战,寻找到各种理由:从甲午到九一八、到珍珠岛,哪一次日本人不找出“客观的、必须的”甚至“不得不为的”理由,去发动侵略战争?
反观近代中国的国家意志,却“始终”存在着“自动溃败”的因素,如:
以和为贵:对于一个蓄意侵略的国家,这种思想就是等待挨打。
以德报怨:日本是一个崇拜胜利或强者的偏执文化,这种文化只认(或服膺)强者,并不认同或服膺仁德——或者说,日本人的仁德仅限于其“内部”,从不适用对手,《菊花与刀》一书对这种矛盾性有详细描述与分析。
大局为重:一个从不反省的人或国家,任何小事件都是大目的的一部分,他不会因为对手的隐忍退让(大局为重)改变其既定目的。
客观理性:当两国处于战略敌对的状况下,客观理性这个词无异于是一个讽刺——哪个战争的发起者有客观理性?
需要警惕的是,上述列举的让敌对国战略意志混乱或溃败的“观念”,正是间接路线战略要鼓吹培植的——在媒体、名人的背后,是媒体利益、各种“圈子”,利用利益杠杆或影响圈子背后的社交活动(研讨会、文化项目、基金会等),不难影响“关键话语者”(媒体+名人)观念的改变。
有人会说,这样看“文化交流”是否太阴谋论了?
现在披露了日本间谍收买了台湾渔船,让第一次保钓登岛流产,不知是否可以让善良者头脑清醒一点?
世界确实应该简单,但是总有些力量、为了某些目的让世界变得复杂——真真假假之中,清晰地知道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永远是自强自立者必须明白的事情。
再谈谈保钓志士登岛、民间人士冲撞日本大使问题。
从事件的处理看,中国政府显然不是怕洋人的晚清、也不是只想息事宁人以便攘内的国民政府,该立场的表明立场,该处理的法律处理。政府的处置并无违背国家原则或国际公法的口实,民间的爱国情绪及其表达,为什么会被自己的同胞扣上不理性甚至害国的恶名?
保钓人士害国论来了,冲撞使领馆违反国际公法论来了,爱国者害国论来了,卖国者是爱国论来了,中国民众素质低论来了,国家大政要让有关部门理性冷静处理论来了,日本首相的亲笔信来了,希拉里来中国访问前美国务院发言人将钓鱼岛称为尖阁列岛来了,不一而足。
我无意去索隐或揣测这些论调背后的动机,只想站在“中国立场”上问一句:是否没有保钓志士、没有冲动的民众、中国人都理性冷静、继续关心穿越剧、宫心剧,钓鱼岛问题就会解决?
我认为,在登岛、拔旗事件及其争论的背后,需要中国人思考的问题,国策与民众之间,究竟应该怎样互动?
按照“精英派”的观点,国策是政治家或当局者要处理的事情,不知内情的民众不要去添乱,或者即使要表达诉求,也要按“有关部门”指挥——殊不知,这种让一小撮人操纵国策的观念,才是真正的危险。
中国的精英派总是不自觉地走向整天高喊的“民主自由人权”的反面,好像民主就是让民众对鸡毛蒜皮的民生问题发表意见,国家大计要政治家或官僚们去解决——这种将民意与国策割裂,恰恰是中国长期专制政体残留的最致命毒素。
近现代的历史表明,政治只要是政客们的闭门会议,结果一定会出现匪夷所思的协议,尤其对于弱国,如清政府的割地赔款,一战后巴黎会议的割让青岛给日本、二战前英法政府对希特勒的绥靖政策等。
有人又要说弱国无外交:别忘了,俄罗斯遭遇过两次侵略(拿破仑与希特勒),每一次俄罗斯民族都以“焦土政策”的巨大牺牲换回了最后的胜利——这才是中华民族需要学习的榜样。失去了血性的民族,才是真正悲哀的民族。
最重要的是,国策必须有民众的参与,决不能变成政客们会议就可以决定的事情——这是世界历史,包括中国历史的基本教训。也正是美国式民主的特点:总统、国务卿的对外协议,都有可能被国会或民众否决,美国没有因此变成一个弱国或没有效率的国家。
从这个角度看,只要钓鱼岛等问题没有最后解决,中国民众表达意志、情感的任何方式,都具有历史意义,比缩头乌龟还施放恶毒诽谤言论者,要强一万倍。
保钓者不畏牺牲捍卫国家主权的行为,不容污蔑;冲撞日本大使的民间人士可以接受法律处罚,但其爱国情感,不容毒舌污蔑。
在登岛、拔旗事件及其舆论的争论问题上,我有三个疑问:
第一问:为什么看不到中国的媒体、名人甚至政治家,运用间接路线的战略思维,对日本(包括美国)的战略意志实施瓦解?
第二问:中国从政府到机构到个人,有多少人象日本研究中国一样研究日本?
第三问:对于日本的战略烟幕,中国是否能准确判断日本包括其背后美国的战略意图?
日本正在重新武装,这是不争的事实。美国放松对日本的管制,这个趋势必然是危险的。
在这种背景下,还寄希望于30年前提出的时间解决论,是否在刻舟求剑?认为保钓害国论的人,为什么不去想想保钓等抗议行动,也可以干扰日本重新武装的步伐,或者让日本的战略意图大白于天下?
时间从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时间(快或是慢)只是让问题变得对某一方更有利,时间本身就是一种战略资源。
邓小平当年让后代人的政治智慧解决钓鱼岛的论点,验证了哈特的发现:最厉害的武器,叫间接路线。
中国现在站在下一个30年的入口,明年是甲午海战100周年,这依然是一盘间接路线决胜的大棋局。
下一篇:史贤龙:耐克的Just do it为什么是伟大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