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铭:兴民钢圈再现乌龙为谁敲响警钟

  

职业投资者 财经专栏作家曹中铭

 

  职业投资者 财经专栏作家曹中铭

  兴民钢圈“火”了!不是因为上半年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也不是因为推出了大比例的送转方案,而是上市公司发布的一份“乌龙”公告。因为这份“乌龙”公告,有人从中获利,有人因之亏损,而该“乌龙”公告事件仍在持续发酵。

  兴民钢圈的“乌龙”本不该出现,但仍然“离奇”地发生了。因为多一个“万”字,其公告的“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遗症随之而来。事实上,兴民钢圈的“乌龙”公告引发质疑的地方并不少。

  一是51.61万美元的合同折合人民币约317.34万元,占上市公司2012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不过0.28%,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规定,该信息属于可披露也可不披露的,但上市公司方面却显得很积极。二是在9月18日兴民钢圈股价从涨停开盘到最终跌停过程中,上市公司方面并无“异动”,直到当天上午11点钟时其停牌公告才姗姗来迟,而此时诸多投资者的亏损已“被锁定”。三是当天兴民钢圈成交量与成交金额双双放大,特别是成交金额更是高达8.52亿元,大资金出逃迹象非常明显。

  最“奇怪”的是,深交所日前公布的上市公司董监高及相关人员股份变动情况中,兴民钢圈董事、副总经理王兵的名字赫然在列。9月18日,王兵以13.16元/股的价格卖出兴民钢圈股票71.01万股,套现金额高达934.49万元。值得注意的是,13.16元正是兴民钢圈当日的涨停价,也是其复权后的最高价。兴民钢圈的高管再次实现了“精准”减持,又一位高管“股神”悄然诞生。

  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或订立重大合同,往往都会对股价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年杭萧钢构(600477,股吧)因为签订了一份折合人民币300亿元的境外建设项目合同,导致其股价曾经连续12个交易日涨停。暴富神话与财富效应还历历在目,“516079.2万美元”的采购合同引发兴民钢圈以涨停开盘其实很正常。只不过,一旦其与“乌龙”挂钩,带给市场就只有“一地鸡毛”。

  自“乌龙”公告出现以来,兴民钢圈的股价跌幅已超过20%。投资者损失惨重自不待言,上市公司的市场形象也会受到影响。除了高位出逃者之外,整个“乌龙”事件没有其它赢家,但值得市场思考的地方并不少。

  从8月16日的光大证券“乌龙指”,到9月18日兴民钢圈的“乌龙”公告,仅仅在一个月时间里,A股市场就出现了两次“乌龙”事件,并且都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两家上市公司的“乌龙”,在折射出其公司治理存在缺陷的同时,其实也反映出目前A股市场的监管也存在较大的漏洞。特别是后者的“乌龙”,说明兴民钢圈对“乌龙”所造成的危害性认识严重不足。

  一个月时间内市场出现两次“乌龙”事件是不正常的,更应该引起监管部门的严重关注。毕竟,无论是光大证券还是兴民钢圈的“乌龙”,其负面效应都是巨大的,代价亦是巨大的,如何防范更多“乌龙”的出现,显然是监管部门无法回避的问题。

  另一方面,反映出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缺乏严谨性,监管不力的弊端同样凸显。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及时、准确、完整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每年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特别是年报、半年报等)却常常出现打“补丁”的现象,业绩预告的更改更是如同家常便饭,上次披露的还是大幅盈利的业绩快报,可能没过几天又被更改为亏损,也常常导致投资者出现亏损。对于定期报告打“补丁”、业绩快报变更以及信息披露出现的其它方面的问题,监管部门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了兴民钢圈“乌龙”公告的出现。因此,建议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实施严格监管,对于“打补丁”等现象都应该进行严惩。若此,兴民钢圈的“乌龙”或许就不会发生了。更何况,其到底是不是真“乌龙”还值得怀疑呢。

上一篇:狐眼看市:50%专家看多周一股市
下一篇:王者:20天线下的几种操盘方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