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铭:粉丝经济目前并不靠谱
日前,广发基金投资总监朱平关于分析师未来靠“粉丝经济”生存的言论引起市场的关注。朱平设想分析师将走研究员工作室模式,靠粉丝经济存活,所有人都可免费查看研报,但是若要进一步进行视频推荐,那就需要成会员缴交费,又或者可以进行O2O的线下服务。
证券分析师是A股市场一个重要的群体,其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一个过程。证券分析师主要依托券商为背景,频频活跃到新股发行、个股研究等诸多方面。但相对而言,国内证券分析师中地位显赫者屈指可数,安信证券的高善文、程定华等堪称其中的代表。
按照目前证券分析师的整体水平以及市场环境来看,券商分析师要靠“粉丝经济”生存,个人认为并不靠谱。首先,国内券商分析师的水平令人不敢恭维。要成为一个好的分析师,其分析研究能力如何是关键。每年券商分析师撰写的分析报告可谓数不胜数,但质量却参差不齐,更多的是“夸夸其谈”。以分析师推出个股投资分析报告为例。某些分析师对个股股价的预测,对上市公司前景的分析,简直就是“乱弹琴”。股价预测离谱,前景分析说不到点子上。也正因为如此,券商分析师中不乏“黑嘴”出现。毫无疑问,“黑嘴”是不可能有粉丝的,更不可能有什么“粉丝经济”。
另一方面,券商分析师职业操守也存在问题。作为一个证券分析师,推出研究报告时重在客观公正,更不能忽悠投资者。不幸的是,券商分析师正好存在这一短板。比如新股发行时,分析师会为发行人大肆鼓吹,丝毫不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再如上市公司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研究报告应该推荐“卖出”,此时券商分析师考虑到机构投资者的分仓佣金收入,而不会作出负面的评价。可以说,券商分析师早已将自己的“招牌”都砸了,还谈什么拥有“粉丝”?
其次,A股市场中的“粉丝经济”其实早就存在,以收取会员会费的证券咨询机构即是靠“粉丝经济”生存的。然而,自中国证监会规定证券咨询机构只能招收本地会员以来,证券咨询机构的日子越来越艰难。截止目前,曾经在市场上较有名气的证券咨询机构要么转行,要么因为违规被监管部门取缔,剩下的也不过在“苟且偷生”而已。如果券商分析师靠粉丝生存,那么监管部门是否会放开地域方面的限制还须打一个问号,而投资者是否会信奉这些分析师更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国内证券分析师每年都会进行评比,如果能获得金牌分析师的称号,或者在某行业处于前几名的位置,那么则意味着巨大的利益。即使如此,券商分析师各领风骚三两年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倒是昙花一现式的“明星”分析师并不少。
美国华尔街把行业顶尖分析师称为“斧头”,这些“斧头”们能对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如当年互联网泡沫的产生,就是其互联网行业顶尖分析师策动的,并最终被传导至国内。但在A股市场上,能有如此能力的分析师显然没有。笔者以为,国内分析师要想靠“粉丝经济”生存,至少要有像美国华尔街那样的“斧头”才有可能。(博客:曹中铭)
下一篇:皮海洲:IPO新政下 直投+保荐业务当叫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