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募业务监管或不再分家 公募面临生存风险
“要么是局内人,要么就是出局。”电影《华尔街》这句台词,说的是中国基金公司目前处境。
接近证监会人士告诉资色小雅,监管层近日已在上海等地调研,酝酿将公募、私募按照业务进行监管:“今后可能公募发私募产品,到私募基金部备案,由私募基金部监管。私募发公募产品,就由机构部监管。”
这意味着,今年4月刚成立的证监会私募基金部,监管范围不仅包括私募机构,还包括公募机构的私募业务。
一句话概括,就是公私募公司不再分家,相同业务接受相同监管,基金业历史上空前的公私交锋即将展开。
换句话说,在打工体制“高墙”内多年的公募机构,与激励制度更明确的私募机构逐利竞技,面临前所未有的“出局”风险。如果公募机构没有大的变革,投资人选基金公司,今年要更加小心了。
中国到底有多少私募基金?随着私募纳入监管,答案越发清晰。
中国证监督会私募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杨文辉日前表示,到4月底,已有超过5000家机构申请备案登记,1500家机构已完成登记,管理基金3700多只,规模基本上1万亿元。
而据证监会私募基金监管部主任陈自强透露,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22.38万亿元,规模已超过公募基金。
私募的市场话语权已在增强。
资色小雅从多家机构获悉,今年4月份,证监会对公募基金进行了创新主题调研,邀请部分私募机构人士参加。
“其实是在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伏笔,私募也要发公募产品。”一位私募人士评价道。
根据新基金法,私募公司可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人牌照,获取公募牌照后,私募公司可开展公募业务。
在私募界,最早公开表态要做公募业务的星石投资和欲设公募公司的九鼎投资,都未见公募批文消息。
但私募已在加大对公募的影响力。
知情人士告诉资色小雅,今年来,中国基金业协会已召集多次全国投资总监联席会议,参与者不仅包括公募、私募基金的投资掌舵者,还包括券商和保险(放心保)资产管理机构的投资总监们。
据参会人士告诉资色小雅,已有私募机构在承办投资总监联席会议。
换句话说,私募做了东道主,投资总监会议已经是由私募主场了。
不过,短期内私募与公募业务不会短兵相接。
一位私募大佬问资色小雅,如果把自己定位成高端奢侈品公司,卖10万元一个的包,囿于生产能力和受众群,最多只能生产1万个包。“为什么还要去生产高街产品,把包卖1000元一个呢?”
该私募还说,“短期内受制于团队的投研能力,我们能够管的钱容量有限。现在很多人说一句话,规模是业绩的敌人。若承认上述逻辑,私募公司在开展公募业务时,这应该是要想明白的问题。”
其实,监管也不希望私募卖“高街产品”。
在上周五券商创新大会上,陈自强称,关于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标准,证监会内部已研究多次,但是还涉及与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的协调工作,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
他说:“初步想法,机构投资者净资产是1000万,个人金融资产500万,或者是个人年收入30万,或者是夫妻年收入30万。”
私募的避让,并不能令公募机构放轻松。
从现实来看,已有大批公募投研人才向私募转移,更重要的是,目前已有保险机构在寻找私募机构管钱。而这些,过去都是公募机构碗里的“菜”。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段话:“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这正是公募基金的写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募机构时常在产品审批排队大军中抱怨,但也长期依靠监管牌照而生存。现在,私募即将入列监管,也将获得公募牌照,券商已有公募牌照,挑战马上开始。
没了业务牌照优势,公募机构高管大多是拿着相对固定年薪的“打工者”,和押上身家的私募机构创业者同站在阵前,气势上就输了。
下一篇:陈自力:操作难度在加大 期待新政策护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