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9月中阳线10月更精彩 即将攻克2500点

李志林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资料图)
李志林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资料图)

  在笔者看来,只要下周2天继续在2330点上方收盘,甚至在2350点上方收盘,那么国庆后10月份以震荡攀升方式,相继攻克2400点、2500点,是大概率事件!

  从7月22日2049点起步的多头行情,或曰较高级别的中级行情,至今持续2个月,涨幅14.5%。期间,多空两大阵营对垒,分歧达到白热化程度。我认为,这两种倾向,都是因为没有从经济“新常态”观点,来认识中国股市“新生态”正在形成的缘故。

  1、经济“新常态”预期明确。

  所谓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减速、换挡,保持在7.5%左右;不再用强刺激、超发货币手段来刺激经济。基于“新常态”观点,股市投资者就不必过分拘泥于个别月份的经济数据和指标不如预期,或者超预期,就得出对股市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的结论。

  A股今后的走势,主要是与经济新常态相关联。在前期提出京津冀经济圈后,周五,国务院又发布“发展长江经济带47条”、“一路一带建设方案”,再加上高铁、棚户区改造、新城镇化、核电、新兴产业、自贸区等,都能给经济注入活力。

  所以,从本轮行情一开始,我就定义为“新多头市场”。这样,如果今后行情演变为阶段性的空头市场,人们也不会大惊小怪。而一旦定性为牛市,要转熊市,弯子就大了,容易错失做空机会。

  2、货币政策预期明确。

  中国的货币发行量M2,2014年8月已增长到125万亿。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随着经济的减速,中国的货币政策既不会从紧,也不会全面宽松,只能是定向宽松。

  这种稳健的、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使社会资金成本降低,无风险收益下降,转战股市投资的资金增加,能起到搞活股市的作用,但又不至于使股市过于狂热,有利于改变以往那种“熊长牛短”的状况,使股市行情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

  3、供求预期明确。

  以往熊市经久不息的重要原因是:扩容大跃进,供大于求,扩容不透明,以及市场不可预期,遂导致市场的资金大量流失和逃离。

  本次新股发行改革,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总量控制,即7个月发行100家;提前安民告示,5月份就预告了后7个月的扩容额度,让场内外投资者心中有数;按月均衡发行上市,这三个月都是每个月11-12家左右;“三低”发行,让利于市场;上市首日涨幅设限,从而有效的化解了新股上市首日暴涨。这是中国股市2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股市扩容和供求平衡的“新生态”。

  由于扩容预期明确,供求平衡,使几十万亿社会资金的投资取向发生了改变,纷纷从房地产、信托产品、理财产品等转向股市的一二级市场。仅上周,新开账户达21.65万,创了2012年3月以来的新高。以往一直被视为顶部的天量指标——两市3000亿,如今已变成了常态,4000亿也不少见。

  这表明,只要建立市场供求平衡、提前安民告示的“新生态”,股市就不缺资金,不缺信心,不缺行情,不缺机会。

  4、市场热点预期明确。

  本轮行情最大的亮点是:在市场热点上也形成了“新生态”。那就是:紧紧围绕着“改革、”转型“、”升级六个字的政策取向。

  前三个季度,市场由此派生、创造、发掘了三大热点板块:(1)军工改革注资板块;(2)混合所有制改革板块(央企改革和地方国资改革);(3)国家级战略扶持的新型产业。今年,只要符合以上三大热点板块的个股,无论是在创业板、中小板,还是在沪深主板,市场都加以充分的发掘,股价都跑赢了大盘。

  这种股市“新生态”,使每天市场热点此起彼伏,个股轮番上涨,赚钱效应明显,对搞好搞活股市起到了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从而吸引了大量新增资金源源不断的进场。

  5、多种投资风格并存的预期明确。

  随着沪港通临近,9月,QFII利用大宗交易平台,三次倒仓蓝筹股,为近年来罕见的大动作。10月以后,蓝筹股热点,就会与市场原有的三大热点合流,形成多种投资理念、投资风格并存的股市“新生态”。届时,各类指数都会竞相争辉。

  6、9月中阳线,10月更精彩。

  9月份只剩两个交易日,估计两天后,除深成指为小阳线外,另外三指数均收月中阳线,已经没有悬念。截止周五,大盘在2330点上方已经连续3天收盘(总计5天),形势不错。本周2347点收盘,也已经靠近了许多人坚称的“强阻力位”、“行情终结位”2350点,收盘创出了18个月的新高。于是,原先看空的机构开始改变观点,首席分析师称“中期行情看好,今年有望涨20%”。

  在我看来,只要下周2天继续在2330点上方收盘,甚至在2350点上方收盘,那么国庆后10月份以震荡攀升方式,相继攻克2400点、2500点,是大概率事件!(博客:李志林)

上一篇:狐眼看市:66%专家看多周二股市
下一篇:董登新:沪股通融资融券路径打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