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老窖业绩失速:库存高悬与战略迷途下的“浓香鼻祖”

董事会网观察到,作为曾与茅台、五粮液并称“茅五泸”的浓香鼻祖,泸州老窖2024年报有喜有忧,折射出白酒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的残酷现实。高端产品价格倒挂、中低端市场进退失据、库存周转天数高达1100多天的渠道积弊,以及市值被山西汾酒、洋河股份反超的尴尬,无不暴露出其“提价依赖症”与“重回前三”执念下的结构性缺陷。

本文将穿透财报数字,剖析泸州老窖在业绩增长、负债结构、品牌战略、市值管理及管理层决策层面的多重矛盾,并探讨其能否在行业寒冬中完成从“控量保价”到系统性重构的突围。

一、业绩:增速创十年新低,高端化战略遇瓶颈

董事会网查询到,2024年报显示泸州老窖交出了一份“表面稳健、内里疲软”的答卷:营收311.96亿元(+3.19%),归母净利润134.73亿元(+1.71%),两项核心指标虽维持正增长,但增速创近十年新低,与年初“营收增长15%”的目标相去甚远。

更值得警惕的是,泸州老窖第四季度营收、净利润同比分别暴跌16.84%和29.86%,成为近十年首次季度双降。

1、高端化神话褪色:

作为核心引擎的国窖1573虽稳居200亿阵营,但增速已显著落后于茅台(15.28%)和五粮液(8.74%),且面临严重价格倒挂——38度国窖1573终端售价仅600元/瓶,较官方指导价(999元)缩水近40%。中高档酒类收入增速从2023年的21.28%骤降至2.77%,高端化战略的边际效益急剧衰减。

2、低端市场进退两难:

大众酒类收入34.67亿元(+7.15%),但库存量激增81.7%,主打产品“黑盖”仍处培育期,既难以抗衡玻汾、尖庄等竞品,又拖累整体库存周转天数攀升至1149天(约3年多),远高于五粮液的193天。

二、负债与库存:现金流盛宴下的结构性危机

尽管账面货币资金高达335.78亿元(占总资产49.14%),资产负债率稳定在30%低位,但库存高企与经销商信心下滑成为隐性炸弹:

1. 存货金额再创新高:白酒总库存量同比增2.62%,其中大众酒类库存增81.7%,中高档酒库存周转效率持续恶化;

2. 经销商“用脚投票”:年内净减少9家经销商,合同负债季度波动剧烈,一季度同比下滑22.93%,反映渠道打款意愿低迷;

3. 现金流暗藏隐忧: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速从80.14%(2024全年)骤降至一季度-24.12%,资金回笼压力显现。

三、品牌挑战:价格体系崩坏与“重回前三”执念

泸州老窖的困境本质是品牌力与价格策略的错位。频繁的“小步快跑”提价(如国窖1573六年涨价超60%)透支了市场信任,导致终端价格倒挂成为常态。尽管2024年多次通过停货、控量试图维稳(如4月全品系停货),但经销商低价抛货的恶性循环仍未打破。

同时,其“重回白酒前三”的执念已沦为笑谈。2024年营收被山西汾酒(153.38亿元)进一步拉开差距,市场份额持续萎缩,甚至被指“战略空洞化”——高端打不过茅台五粮液,腰部拼不过洋河,低端难敌区域品牌。

四、市值管理:高分红难掩股价颓势

泸州老窖在市值管理上展现出“矛盾体”特质:

1、成绩:

- 分红力度空前:2024年拟每10股派现45.92元,累计分红总额突破520亿元,分红比例达65%,居行业前列;

- 制度体系完善:发布《市值管理制度》,明确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建立预警机制与应急措施,强化ESG披露。

2、不足:

- 股价与基本面背离:尽管分红慷慨,但年内股价表现疲软,存货周转效率低下、增速放缓等问题拖累估值;

- 回购力度保守:相比五粮液等竞品的百亿级回购计划,泸州老窖仅通过控股股东增持(1.5亿-3亿元)提振信心,市场响应冷淡。

五、管理层:刘淼的“守成”与李勇的挑战

董事长刘淼:2015年掌舵以来,以激进提价策略推动高端化,但过度依赖国窖1573单一品牌,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其“重回前三”口号屡屡落空,2024年更因业绩失速被质疑战略僵化。

董秘李勇:2023年接任后,面临投资者关系复杂化挑战。尽管推动信息披露透明化(如ESG报告),但对库存高企、价格倒挂等敏感问题回应模糊,未能有效缓解市场疑虑。

六、未来破局:从“控量保价”到系统性重构

泸州老窖若想突围,需直面三大核心矛盾:

1. 重塑价格体系:放弃“以停货换时间”的权宜之计,通过数字化溯源(如“五码关联”)打击窜货,建立经销商利润保障机制;

2. 优化产品矩阵:降低对国窖1573的依赖,加速腰部产品(如特曲)价值回归,明确黑盖等大众产品的差异化定位;

3. 拥抱新消费趋势:加码低度酒赛道(38度产品占比已超50%),通过跨界联名、年轻化营销抢占Z世代市场。

困局中的“浓香鼻祖”能否绝地反击?

董事会网看来,泸州老窖的2024年,是传统酒企在存量市场中挣扎的缩高增长时代终结后,其亟需从“提价依赖症”转向“价值深挖”——这既需要管理层打破路径依赖的勇气,更考验对消费者真实需求的洞察力。若继续沉溺于“重回前三”的执念,而非正视品牌力与渠道生态的结构性缺陷,恐将沦为行业调整期的又一牺牲品。

上一篇:中信证券市值管理之路:变革中锚定长期价值,合规问题突出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