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市值管理样本:高股息护盘,ESG绿色金融领跑
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中国银行(601988.SH)的市值管理实践既体现国有大行的稳健底色,也折射出银行业在利率下行周期中的共性挑战。
中国董事会网观察到,2024年在净息差持续收窄、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中国银行通过高股息策略与ESG布局维持市值稳定,同时在估值修复动能与业务结构转型仍有空间。
一、2024年业绩:规模扩张与息差收窄的平衡术
中国董事会网(dongshihui.net)查询2024年报,中国银行总资产突破35万亿元,同比增长8.11%,负债总额达32.11万亿元,稳居全球银行业前列。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301亿元,同比增长1.16%;归母净利润2378.41亿元,同比增长2.56%,日均盈利约6.5亿元。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下结构性特征:
1. 非息收入逆势增长: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5.87%至1811.56亿元,主要依靠外汇交易收益和债券投资拉动。其中,其他非利息收入(含投资收益)同比增长34.96%,有效对冲了利息净收入3.77%的下滑。
2. 资产质量稳中向好:不良贷款率降至1.25%,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00.60%,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2.20%,风险抵御能力保持同业领先。
3. 息差管理承压:净息差收窄19个基点至1.40%,主要受LPR下调及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影响,但外币资产收益率上升部分抵消了人民币资产收益下滑。
同时,中国银行也有一些隐忧分析,可以更进一步提升:
- 盈利模式依赖症:利息净收入占比仍达71.25%,过度依赖传统存贷业务的结构性矛盾未根本缓解。
- 房地产风险残留:尽管房地产业不良率降至4.94%,仍高于全行均值,资产质量改善的可持续性继续提升。
二、市值管理成效:高股息护盘与估值空间大
(一)市值管理成绩方面:
1. 股息策略筑牢估值底:全年派息总额1097.73亿元,股息率超5.3%,连续五年分红比例超30%,成为险资、社保等长期资金的核心配置标的。
2. 股东增持提振信心:配合国资委市值管理考核要求,大股东通过自有资金增持,叠加中期分红政策,全年股价跌幅收窄至2.98%,显著跑赢部分同业。
3. ESG估值溢价初显:绿色信贷余额突破4.07万亿元,同比增长31.03%,绿色债券承销规模2618亿元居市场首位,MSCI ESG评级提升至A级,吸引ESG主题基金增配。
(二)市值管理不足方面:
1. 破净困境未解:市净率长期低于1倍(2024年末为0.95倍),估值修复滞后于盈利增长,反映市场对其成长性预期不足。
2. 投资者沟通单向化:尽管举办超150场投资者活动,但对息差管理、房地产风险等敏感问题回应程式化,机构持股比例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
3. 全球化优势弱化:境外业务税前利润贡献度23.95%,较疫情前下降7个百分点,跨境人民币清算量增速放缓至93.97%(2023年为112%)。
三、ESG实践:绿色金融领跑
(一)进展亮点:
1. 绿色金融体系成型:中国银行构建“信贷+债券+消费”立体化产品矩阵,推出全球首只SGS债券,绿色理财产品代销规模765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服务覆盖率居同业首位。
2. 普惠金融提质扩面:中国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8万亿元,增速29.63%;涉农贷款新增5011亿元,乡村振兴特色网点达1410家,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提升。
3. 治理框架优化: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银行设立ESG专项管理团队,将绿色信贷不良率控制在0.5%以下,低于全行均值,风险定价能力显著增强。
(二)现存挑战:
- 信息披露碎片化:ESG报告定量数据占比不足40%,绿色信贷碳减排测算缺乏统一标准,第三方鉴证覆盖率15%。
- 激励机制缺位:ESG绩效尚未与高管薪酬直接挂钩,基层执行动力不足,部分分支机构存在“重规模、轻效益”倾向。
- 产品同质化严重:绿色金融产品中信贷占比超80%,碳金融、转型金融工具创新滞后,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四、管理层动态:
1、董事长葛海蛟:
葛海蛟自2022年起担任中国银行董事长,此前曾在中国光大集团、河北省政府等机构担任要职。其任内主导“全球化+综合化”战略,强化中国银行国际化布局与风险管控能力。
1、全球化战略深化。推动境外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度回升至23.95%,并在塞尔维亚等地新增人民币清算行,巩固“一带一路”金融服务网络。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海外机构覆盖61个国家和地区,跨境人民币清算量保持市场领先68。
2、提出“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风控原则,有效应对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风险。
3、战略转型与政策响应,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绿色债券承销规模居市场首位,MSCI ESG评级提升至A级46。
2、董秘卓成文:
卓成文于2024年3月正式就任董秘,此前历任中国银行总审计师、审计部总经理等职,拥有近30年银行从业经验,兼具财务管理和跨境业务背景。
主导信息披露机制升级,年报连续三年获上交所A类评价,增设董事会办公室专项团队提升披露质量。
2024年因债券承销项目尽调瑕疵收到监管警示函,但整体信披合规性仍获认可。全年举办超150场投资者活动,回应机构关切。
五、未来提升方向:四维破局路径
1. 盈利模式重构
- 加速轻资本转型:提升财富管理、跨境结算等中间业务占比,目标2027年非息收入占比突破35%。
- 差异化定价能力:建立LPR动态响应机制,通过客户分层与场景嵌入提升贷款定价弹性,目标净息差收窄幅度控制在10个基点以内。
2. 市值管理工具创新
- 探索“A+H”联动回购:在资本充足率安全边际(18.76%)内,试点H股回购并注销,提升ROE与每股含金量。
- 强化预期引导:设立市值管理专项小组,按月披露息差管理、绿色信贷等前瞻指标,减少信息不对称。
3. ESG深度整合
- 构建本土化评级体系:联合行业协会制定银行业ESG披露标准,将碳足迹测算纳入信贷审批全流程。
- 创新转型金融工具:研发“碳中和挂钩贷款”,将利率与客户减排目标绑定,目标2025年相关产品规模突破1000亿元。
4. 全球化能力升级
- 深耕“一带一路”金融网:目标2025年沿线国家授信支持超4000亿美元,建立人民币清算行覆盖率达60%。
- 打造离岸人民币生态:依托香港、新加坡枢纽,拓展跨境理财通、债券通等业务,目标境外人民币存款占比提升至25%。
中国董事会网认为,中国银行的市值管理实践,映射出国有大行在新时代的双重使命:既要充当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又需成为价值创造的“发动机”。其高股息策略虽筑牢估值底线,但真正的价值重估仍需依赖盈利模式转型与全球化能力再造。
随着ESG治理深化与“一带一路”金融网络完善,中国银行有望在破净困局中突围,但管理层稳定性、息差管理精度与创新产品落地效率,将成为决定其市值弹性的关键变量。正如国资委对央企市值管理的要求所示,唯有实现“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实现”的闭环,方能在资本市场的新叙事中赢得主动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会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会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